他,出身于著名的京剧世家,是戏台上风流霸气的周瑜、吕布;他,承袭了父亲叶盛兰的小生衣钵坚守京剧舞台 44年;他,年过七旬还跨刀和80后演员同台,身体力行,就是想让内外行看到叶派小生的标准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艺名家讲故事》栏目对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。
详细>>
1943年,我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,从小耳濡目染,可以说是在剧院里成长起来的。在我才几个月的时候,就坐在母亲腿上看父亲和程砚秋先生演戏。再大一点的时候,我跟着父亲走南闯北,每天趴在台边看戏,那时候我就暗暗立志:我要做父亲那样的人,在舞台上生龙活虎,满台生辉,站在灯光最亮的地方,做一名受全国观众喜爱、欢迎、尊敬的京剧演员。
命运总是爱和我们开玩笑,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以后,我并没有像期望中那样顺利地接父亲的班。随之而来的“大演现代戏”阶段,小生行当成了鸡肋,没有用武之地,我只好到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导演专业。1964年,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,我不得放下钟爱的舞台……
由于与父亲神形兼似,许多当年父亲的粉丝把我视为父亲艺术生命的延续。20世纪80年代初我去天津一宫演出,大约有两千多个座位,我们演的剧目是《吕布与貂蝉》和《周仁献嫂》,当时正赶上电视剧《霍元甲》热播,所以剧场的经理担心会因此影响戏的上座率,问我演不演。我就说,看京剧的,看叶派京剧、小生艺术的,一定会来看戏。
我在72岁的时候参加了《西厢记》《壮别》《玉堂春》的录制,记得《西厢记》有一个唱腔很好,但当时表演跟唱腔合不上,出不来舞台上的效果,我们录了20遍。我认为“像音像”就是要这么做,让优秀的京剧艺术不留遗憾。让优秀的剧目留得下、传得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