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是文坛“劳模”,从25岁发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现在,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;她的笔触总是停留在社会基层的民众,描绘众生百态,展现喜怒哀乐;她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,只在细腻生动、柔软平和间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——文艺名家讲故事》栏目对话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。
详细>>
我记得在农村的中学读书时,因为没有鞋,下雨天是光脚上学的。我成年后的手和脚长得偏大,跟我身高比例不相称,有人开玩笑,说这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光脚干农活太多造成的。当时,我年龄小,还不太懂事,对生活的艰苦、家庭的变化,都没有觉得那么可怕。粗重的农活把我的个性释放出来,我反而觉得在农村和农村孩子一起学习、劳动,把心扉打开了。
后来,我的目光又渐渐扩展到在城市打拼的更多年轻人。尤其是上过大学的年轻人。他们的压力比农民工也许更大。在城市严酷的现实面前,他们如何面对生存压力,如何实现梦想,都激发了我写作的激情。我渴望了解他们,熟悉他们,写出他们的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。我打心底深处关心和关注着这群人,我希望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每个作家的兴奋点不一样,关注点也不同。我的小说关注的对象始终是社会最基层的人物,农村题材里写农民、农民工,城市题材关注的也都是普通市民。也有评论家开玩笑,说我的小说里没有处级以上的干部。我就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感兴趣,非常关注、留心他们。
除了写作,我还是一个专业的读书人,虽然每天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我不少时间,但是每隔一段时间,我都会集中阅读一些好书。比如今年春节放假,我就准备了厚厚的10本书,用几天时间读完。虽然各种“朋友圈”可以用比较短的时间吸取一些信息,但是真正需要的基础营养,我觉得可能还是要靠阅读书籍来补充。
如何成为一名好的作家,我觉得天赋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做有心人。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大家见怪不怪的,但是如果你一个作家也见怪不怪,那你就写不了东西。因此,写作也有一件万变不离其宗的事情,这个“宗”就是大地,就是我们鲜活真实的社会生活,是我们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。